来到福建,我们一定要了解一种建筑形式一定是土楼,这种土楼不仅只是作为民间居住的一个场所,一座房屋,即使如今变成了旅游景点,但是它所代表的内涵和意义却一直都存在。
永贵楼,位于福建漳州的河坑土楼群之中,算不上最大,也不是历史最为悠久的土楼,不过相对保护还是很完整的,至今依然有很多人居住在这里,和大多数已经没有人居住的土楼相比,永贵楼显得很有人气。
这座土楼建于清代光绪二年,总的占地达平方米,来到南靖县的土楼群中,来这里看一定会发现,在长达上百年的时间里,这座土楼绵延不息,使得生活在这里的张姓氏族能够延续下去,遮风挡雨,留下了很多故事。
这座土楼是河坑十四世祖张仁吾所建。坐南朝北,高3层10.29米,面宽41米,进深39米,每层32间,共96间。沿着四周圆形的土楼,共有4部楼梯,一个正大门上就写着永贵楼,并有明确纪年。根据记载,这座土楼的墙厚0.7米,进入楼中建有“三间一堂式”祖堂,砖木结构,装饰精美,用来后人祭祀祖先,而在内院右侧的一口水井是全族人一起共用。
如果说从空中俯瞰,能够发现永贵楼有点像是一个“吕”字,不过后面的“口”是主楼,要比前面的“口”稍大一些,所有的房间都是绕着祖堂,每隔三间房留出一条小通道,在祖堂里又留出一个小天井,显得别有洞天。而在最前面的”口”只有两层,每层18开间,是年新建的。
有人说福建土楼代表了福建的文化,事实上,福建土楼代表的可不仅仅只是福建文化的一部分,居住在土楼的大部分后世子孙往往无须族谱便能侃侃道出家族的源流。他们的祖先用最平常的土料筑成高大的楼堡,体现了客家人征服自然过程中匠心独运的创造,富有传奇而代表性。
福建人建造土楼,聚族而居,主要是源于对中原传统文化的认同,土楼表现出来的向心性、匀称性和前低后高的特点,这也是最早从中原地区迁徙来到福建地区的客家人血缘性聚族而居的特征,在这里无论是哪一座土楼,楼内的男性居民只有一个姓。
在土楼之中,就是一家之内,有家长说了算,所以一楼之内或全村同族之内,族长说了算,这便是在土楼的发展中,客家人从封建时代所严格遵奉的一条原则。其中祖堂是全楼居民祭祀列祖列宗的场所,又是进行宗教活动的中心。
至于这种土楼的起源,有人说是因为福建有限的生存空间导致的,也有人说最早的思潮源于对中原地区四合院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也有人说是因为在过去的战乱时代,同姓族人抱团取暖,共御外敌的一种自我保护意识,无论是哪一种形态,土楼是中国在文化发展迁徙过程中最奇特而令人赞叹的创造。
如今被修复完善的土楼建筑中,虽然大部分居住的都是老人,但是因为旅游的发展,带动了当地旅游纪念品的销售,加速了人们前来参观,体验,真正的为土楼的保护和延续提供了后续的动力。
如果有一天你来到了漳州,你会发现这样的土楼建筑很多,每一座土楼都有一个传奇故事,不仅是代表了入住在这里的家族后人,也是众多客家文化后续的一种形式,而在如今这个时代,又用一种全新的方式传承下来。
我是刚行路上,做一名温暖的旅行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2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