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他来到厦门
并成为一名码头工人
只有中职学历的他深感自身的不足
用半年工资自费报班学习
在狭小宿舍挤出4平方米搭成书房苦读
……
24年,从农民工锻造为精湛的高级技师
他说:
成长之路没有捷径
有的只是和这座城市一样
永远保持一颗工匠之心
今天,他提笔给厦门写下一封情书
《匠心铸梦,不负韶华》
作者:冯鸿昌
五颜六色的集装箱
承载五光十色的梦
厦门啊,怀揣匠心我们一起走
我出生在漳州市南靖县的一个小乡村,在我出生的第二年,海滨之城——厦门被党中央设立为经济特区。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年,香港回归的那一年,18岁的我来到厦门海天码头实习,从此在厦门一干就是24年。
刚到特区时,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工作,我和所有进城务工人员一样,彷徨着未来。幸运的是,当时带我的老师傅没有因为我是外来工而另眼相看,也没有因为我是小技工而有所保留。也是从我师傅身上,我开始逐渐认识厦门,认识到这座城市的开放包容和高素质高颜值的城市气质。
那时候的厦门,学知识学技术的社会氛围浓厚,身边的人纷纷学英语、学电脑,而我也在学习中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年只有中职学历的我深感自身的不足,用半年的工资自费参加高职班学习,年组织上又保送到北京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脱产学习。在公司里我虚心向老师傅、技术人员学习,并利用业余时间,自费参加技术、业务、管理培训,相继获得电大自考大专和本科文凭,取得高级钳工、计算机操作员等数十个职业资格证书。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厦门港务这片热土上,我实现了自己的“技术梦”。年,我参加了厦门市第七届职工技术竞赛,一举获得“技术状元”;年,我通过厦门市高技能人才认定,被确认为高级技师;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年,我荣获我国产业工人堪称“诺贝尔奖”的最高技术技能奖励——中华技能大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年8月,公司成立了以我名字命名的“冯鸿昌工作室”。在这里,我和工友们定期进行技术交流,攻关技术难题,开展技能竞赛,并组织新员工培训。8年来,先后完成技术革新项,培养高技能人才人次,为公司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多万元。
24年来,是厦门这座开放、包容的城市培养了我。从一名农民工锻造成为一名精湛的高级技师、技术状元,成长之路没有捷径,有的只是和这座城市一样,永远保持一颗工匠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