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其人与上杭

北京最好的手足癣医院 http://m.39.net/pf/a_9152858.html

本文转自:闽西日报

图为上杭瓦子街的阳民亭及《时雨记碑》。

□萧衍锋

王阳明,本名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年),浙江余姚人。其出身于书香门第、官宦人家。其祖父王伦是饱读诗书之士,父亲王华是当朝状元。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受家人熏陶,博览群书,勤于思考,从不人云亦云。

毕生追求做圣人的理想

王阳明12岁时就立志要“读书做圣人”,他以毕生的努力,追求做圣人的理想,不论仕途如何坎坷,虽屡试未中,却毫不丧志,直到28岁中进士,34岁因仗义抗旨,惹怒了当权宦官刘瑾,被关进牢狱,随后被发配贵州龙场做驿丞。经龙场艰苦环境磨炼,他悟出做圣人之道。三年后,他任江西吉安庐陵知县。此后,身历疆场指挥作战,剿灭盗匪山贼,屡战屡胜。其间,还平定了王府内乱,活捉内乱主谋宁王朱宸濠。晚年,王阳明拖着虚弱的病体,又被派往广西田州和思恩等地处理土司纠纷和瑶民闹事。这是王阳明人生最后一次战役。战事平定后,他从南宁出发返回老家,沿途都由他的弟子护送。好不容易到了江西南安府,此时却已病危。嘉靖七年十一月廿九(年1月9日),王阳明留下“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遗言,离开了人世。

王阳明精通儒释道三家之说,融会其精华,创立“心学”,成为集大成的一代心学宗师。王阳明从贵州龙场悟道开始,人到哪里就传道讲学到那里。他强调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强调内心的力量。心学思想是以人为本的思想,让人们能认识到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看到自身的潜能和力量,激发主动性和创造性。他提出“知行合一”学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实践,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有知必有行,有行必有知,知和行不能分离。他还提出“致良知”学说,认为从良知出发,人人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为善不作恶,“人皆可以为尧舜”。“心学”的创立开创了儒家新天地,为明朝社会的思想、政治、经济以及学术方面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之一,对社会进步产生了巨大影响。

平乱屡建世功

明朝正德年间,朝廷宦官当政,腐败无能,民不聊生,匪患四起,尤其是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四省交界地区山匪、盗贼非常猖獗,当地百姓苦不堪言。而这些地方地处深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为此,朝廷10多年来派兵无数前去围剿,均以失败而告终。

正德十一年(年)九月,王阳明被任命为南赣汀漳御史巡抚。王阳明15岁时独自出塞外苦练骑马射箭,考察军事,并早年熟读兵书,今正是用武之地。他对四省交界地区活跃的山贼进行了翔实考察,制定作战方案,采取分兵智取,或将计就计,或佯攻乘虚而入、突袭取胜等战略战术。经研究比较,王阳明认为漳南山区的山贼势力较弱,他假意要从漳南山区撤兵。这个消息传出后,山贼放松了防范。而王阳明这边安排将士秘密行动,迅疾打击山贼,指挥官兵分三路推进山贼集结的象湖山(历史上属平和县,今属永定区湖山乡),山贼腹背受敌,难以抵抗,不到三个月就平定了漳南山区山贼作乱。漳南战役取胜以后,王阳明采用不同的战术,乘胜打响了横水、桶冈、涮头等战役,均取得大胜。捷报传来,朝野震惊,充分显示了王阳明智勇双全的军事指挥才能,荣封“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

王阳明一介文人,作战百无一失,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他从未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而是关怀下属,向朝廷上书,请求嘉奖参战的所有官兵。因此他率领的将士越战越勇,屡战屡胜。平乱以后,百姓安居乐业,他在百姓的心目中几乎成了神明,有的地方建了生祠,对其进行供奉、顶礼膜拜。

民本思想增设县治

王阳明出奇制胜剿灭山匪的行动,为朝廷、百姓扫除了一大隐患,打击了南赣、汀、漳等地盗匪山贼的嚣张气焰,当地治安状况有了很大改善。王阳明在长时间的平乱行动中,他也了解到所谓的“山贼”,原来也是普通农民,因受不了残酷的压迫剥削,生活过不下去才不得不上山为贼。王阳明关心百姓疾苦,怜悯之情油然而生。为长远计,他考虑匪患平定之后这些地方的长治久安才是根本。

为加强四省交界地区的管理,王阳明认为需增设县治。因此,他上书朝廷,力陈增设县治的理由。这正是朝廷想要解决而尚未解决的难题。一经上奏,很快批准。第一个新设县从漳州的南靖县分出,取平乱人和之意,增设平和县,县治在九峰镇。后又相继在江西上犹县的横水分设崇义县。第三个是闽粤赣三省边界的龙川县分设和平县(今属广东河源市)。增设了三个新县,较好地解决了困扰朝廷及当地官府的“老大难”问题。王阳明的一系列举措,既顺乎民意,也符合朝廷利益。新设县加强了对这些偏远地方的管理和控制,盗贼势力也无法死灰复燃,当地百姓安居乐业。

《时雨记》及其他

明正德十二年(年)三月,王阳明以南赣汀漳御史巡抚的身份率军驻扎上杭,临时行台也设在上杭。驻扎期间,王阳明为上杭民众办了多件实事:在汀江上建造浮桥,解除两岸百姓过江之苦,方便民众、物资往来,深得民众拥护;为久旱的福建西南部设坛祈雨。天公作美,连降三场大雨,人称“久旱逢甘霖”。王阳明为此写下《时雨记》。他登临上杭城楼,看到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春耕图景,心情大悦,即赋《上杭喜雨》诗三首,其一“山田久旱俄逢雨,野老欢腾且纵歌。莫谓可塘终拟险,地形原不胜人和。”表达了他的激动与喜悦之情。他应民众乡绅之请,欣然同意将行台改名“时雨堂”,并亲书《时雨记》;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45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