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用什么药管用 http://pf.39.net/bdfyy/bdfjc/140915/4473315.html
刘德华,从事人体器官捐献工作有5年多了,到漳州工作约半年,他原是一名重症医学科医生,但面对少之又少的人体器官捐献者和成千上万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时,他感到十分无力,因此选择做一名器官捐献协调员,一名生死“摆渡人”。
平均一个潜在捐献者,可挽救约3.5个患者的生命,找到越多捐赠者,就能挽救越多生命。为了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生的希望,他们以超乎常人的坚韧,致力于器官捐献的发现、沟通、鉴定和转运、移植等工作。
5月8日是世界红十字日,记者采访在漳工作的医院OPO办公室主任刘德华,了解器官捐献协调员的故事,带你走进这些生死“摆渡人”。
“有些人以为我们是器官贩子”
病人逝世时我看到的是死,但是在移植医生眼里却是生
“确实挺难的。”回忆起五年来从事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的过往,刘德华的言语里充满艰辛。因为工作的特殊性,协调员不得不在家属最悲痛的时候出现,在亲人即将逝世时向他们开口询问是否愿意捐献器官。
“死者为大”让很多人没办法接受遗体器官捐赠,被质疑、误解是这份工作的常态,甚至有些比较偏激的亲属会把气撒在刘德华身上。“有些人还以为我们是器官贩子。”说起协调工作时被误解的情形,刘德华显得有些无奈,“没办法,这就是我的工作,病人逝世时我看到的是死,但是在移植医生眼里却是生,哪怕亲属不理解我们,我们也要开口去说,因为只有说了,才有其他等待移植病人生的可能。”
除了要完成器官捐赠的相关手续外,在家属情绪不稳定时,他要静下心来,安抚他们的情绪不厌其烦地解释说明。家属有困难时,他会使尽浑身解数,尽力帮助解决。
“
“不管什么时候都不敢关机”
中国供体资源浪费太严重了,我们只能把握住每一个机会
五年来,刘德华经手了多例器官捐赠,因为器官移植有严格的时间限制,作为生死“摆渡人”的遗体器官协调员,在捐赠者宣布死亡的那一刻起就要接过这场生死赛程的接力棒,每分每秒对于他来说都显得特别珍贵,“不管什么时候都不敢关机,生怕有什么突发事件。”
“值得!”刘德华毫不犹豫肯定了工作的价值。他告诉记者,虽然刚开始做这份工作时觉得力不从心,可当看到捐赠者的器官在其他患者的身体里延续时,就觉得一切的辛苦都没有白费,“现在中国供体资源浪费太严重了,我们只能把握住每一个有可能的机会。”目前,他经手的成功实现捐献的案例就有10例。
他认为要改变目前人体器官捐献工作的现状,靠一个协调员或一个部门是远远不够。他希望社会各界能够对他们这些器官捐献协调员报以理解、包容和接受的态度,让更多鲜活的生命得以延续。
11:
我市自年实行遗体、器官捐献登记以来,全市遗体捐献登记志愿者83人,已实现捐赠14例,全市器官捐赠登记66个,而成功实现器官捐献仅有11例,对比全市多万的人口数,这个数字实在太渺小。
据市红十字会副秘书长吴瑞龙介绍,我市成功实现遗体器官捐献的案例如此之少的原因,一方面是报名登记人数本身就少,再者,不少捐献者逝世后,由于遗体器官捐献“双盲”制度的特殊性,捐献者家属对捐献后的遗体器官去向不明确而感到忧虑,最终拒绝签署同意书。
生命的延续
年11月4日,漳州南靖县南坑镇37岁男子大河(化名)不幸遭遇车祸,经过医务人员的全力抢救,还是未能挽救他的生命,最终确诊为脑死亡。在大河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的家人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无偿捐献大河的肝脏、双侧肾脏及眼角膜。
正是大河的父母、妻子做出了无偿捐献大河的器官的决定,使得一个需要肝移植、两个需要肾移植、两个需要角膜移植的病人获得了新生,大河的生命仍在以另一种方式延续,在世界的其他角落发光发热。
来源:闽南日报 见习记者张江璐闫锴
漳州新闻网
本期编辑
林祎凡值班主任
罗蓉芳值班总编
赖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