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福建实现45.2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退出、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摘帽。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汇聚更强大力量推进乡村振兴?与会代表纷纷建言献策。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
“乡村振兴不缺方向,缺的是模式;不缺政策,缺的是实操路径;不缺激情,缺的是观念更新。”省人大代表、福州市马尾区琅岐镇金砂管理区党委书记、琅岐镇东红村党支部书记陈善明认为,目前惠农政策、指导文件不少,但有些地方农业发展仍缺乏合理规划路径。他希望探索出“以旅带农、以农促旅、平台协同、智慧相助”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
陈善明以琅岐红蟳公社的运营实践为例,分享了他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首先,紧紧抓住产业重点。如琅岐,确定了蔬菜副食品和乡村文旅产业为乡村发展的核心。其次,用产业运营思路来指导项目的全过程。引进专业的运营指导团队,从策划、规划设计、施工建设配合到产业运营导入,全方位全产业链参与指导整个项目的推进建设。”陈善明说,随着各个项目建设和投用,村民就业岗位增加了,农副产品销售价格和销售量提高了,闲置房屋、弃耕菜地、弃养鱼池纷纷出租,大家一起走上了富裕路。
省人大代表、南靖县金观音合作社理事长赖玉春认为,民营企业是推进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力量。
“作为脱贫攻坚中的一支有生力量,广大民营企业家通过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公益捐赠等形式,助力贫困户增收致富。”赖玉春说,随着脱贫攻坚转入乡村振兴,应当继续动员更多民营企业,通过“万企帮万村”行动等平台,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反哺“三农”,履行社会责任。她建议,各地应当注重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农产品加工体系、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市场营销体系,为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破除障碍、提供贴心服务。
省人大代表、长泰县政协副主席陈海霞说,推进乡村振兴,一个都不能掉队。农村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依然属于易返贫人群,增收能力有待提升。
“应当持续加强特殊困难群体帮扶力度,为他们提供更多就业机会。”陈海霞建议,着力开展面向农村残疾人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定农村残疾人就业培训整体规划,建立和完善就业培训体系。“可探索采取残联与社会相结合的培训方式,举办各种类型的实用技术培训班,建立适应残疾人要求的常年性、专业性职业培训中心,形成农村残疾人培训的专业队伍。同时积极探索残疾人培训与劳动力转移相衔接的机制,把技能培训、就业介绍、就业服务管理融为一体。”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产业发展,人才为本。
省人大代表、武平县养蜂协会会长钟亮生建议,紧紧围绕乡村产业发展,培养更多“土专家”“田秀才”。他认为,近年来我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持续推进,取得了显著效果,但其专业性、实用性有待加强。钟亮生呼吁通过机制创新,撬动乡村人才振兴。
“对于返乡创业者、积极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农民、‘土专家’‘田秀才’等乡村人才,应当出台更多优惠政策,在项目扶持、贷款贴息等方面给予适度倾斜。”钟亮生建议,建立健全农村实用人才职称评价机制,“打破学历、资历、身份、年龄、论文等瓶颈,建立以实绩贡献为导向,以品德、知识、能力为要素条件,以资金激励为保障的评价体系,为乡村振兴锻造一批‘领头人’‘主力军’”。(记者张辉吴旭涛)
来源: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