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宇和祠堂,是我国许多乡村中规模最宏伟、装饰最华丽的建筑群体,不但巍峨壮观,而且注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成为乡村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有道是“寺庙敬神明,祠堂祀祖宗”,自古以来,寺庙和祠堂就成为客家土楼人家不可或缺的精神殿堂。
庙宇
庙宇通常是指供奉神佛或历史名人的处所。古时候,人们缺乏科学知识,生活上遇到不幸或挫折,往往归诸命运,为了寻找精神寄托,便求神拜佛,祈求神明庇佑。
为何闽粤赣山区客家土楼村落几乎村村都建有庙宇?据考证,原因有二:一是与古时闽粤赣山区一带的“瘴气”有关。《辞海》说,“瘴:瘴气,指南方山林间湿热蒸郁致人疾病的气”。古时的闽粤赣山区一带,原始森林茂密,湿气重,人们认为亚热带山林中的湿热空气,是瘴疠的病原,由此带来的瘟疫不时困扰着客家先民。二是闽粤赣山区居民大多是“客居一族”,需要借助一种“神威”,把家族的人凝聚在一起,同时也给人们提供精神上的寄托,所以人们大量营造庙宇、宫观,供奉神明,用于祈福纳祥、消灾解厄。
以南靖县书洋镇石桥村为例,这个客家村落建有永济宫、丰稔堂、公王庙、土地庙等庙宇。这些庙宇是土楼人祭拜神明、许愿还愿的地方。据石桥村老人介绍,明朝末年,土楼山区瘟疫流行,死者枕藉乡间,土楼人请道士打醮,无奈疫情未能缓解,为祈求平安,乡人请保生大帝来降疫,瘟疫才得以消除。为报保生大帝禳灾救民的恩德,每年重阳节后,石桥村人都要敬神演戏,以谢神灵,久而久之,就演变为“作大福”习俗。作“春福”时,全村人举着旗幡、抬着神轿、吹着唢呐、敲着锣鼓,浩浩荡荡地来到供奉保生大帝、圣王公、民主公王的水尾庵,把神像请进神轿,抬回公王庙。霎时,鼓乐喧天,火铳、鞭炮震天动地,围看热闹者熙熙攘攘,迎神队伍排出几里长,场面壮观热闹。
永定区高陂镇西陂村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年)的天后宫,是一座土木结构的七层塔形庙宇。它建在山清水秀、十里平川的永定河畔,造型奇特,是当今中国现存的唯一一座明代宫殿式七层“文塔”(又称“状元塔”)。其占地面积多平方米,主体建筑高40多米,墙基全部釆用天然卵石砌成;第一层至第三层为四方形,土木结构,底层土墙厚1.1米,一直夯到第三层(超过20米高);四层以上为八角形,其中第四层和第五层为砖木结构,第六层和第七层为纯木结构,塔顶葫芦状,由特制的红、黄、兰、白、青五色圆缸叠成,光彩夺目。
天后宫塔楼底层为主殿,即妈祖殿,安奉天后圣母(妈祖)木雕神像,神像前有金童、玉女、千里眼、顺风耳诸陪神,其他各层分别安奉关帝圣君、关平、周仓、文昌帝君、魁星等木雕神像。主殿前建有高堂,高堂前有近平方米的大天井,左、右各有两层回廊。塔的一楼外侧,左、右及后方建有八房一厅护塔房舍护住塔身。塔的大厅四周雕梁画栋,精塑有龙、凤、狮、象、虎、豹、虫、鱼、花、鸟等图案,还有一些历史典故或戏文的浮雕,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整座宝塔有30多副楹联,还有木刻横匾17块。宝塔四周古榕参天,绿树成荫,景色秀丽;塔后青山叠翠,右边碧水环绕,远远望去,宝塔高耸入云,飞檐斗拱掩映在绿水青山中,典雅壮观。塔厅口的对联“杰构倚层霄,凤舞龙飞,八面窗棂烟雨外;晴岚收四野,溪声树色,千家楼阁画图中”,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塔楼所在地周边的土楼群和山水景致。这座高层的生土夯筑宝塔全国罕见,它经历过多次强烈地震却丝毫没有发生过倾斜,很有历史研究价值。
与西陂天后宫相距3公里的富岭村天后宫,是一座虎形土楼古建筑。它建于清乾隆四十四年(年),占地面积.19平方米,高3层、15米,全是土木结构。其建筑外形独特,形似一只半蹲坐的华南虎。宫顶设计更是精巧别致,饰有鲤鱼吐珠、鸳鸯戏水等各种雕画。宫内正堂雕有圣母娘娘佛像和孔子像,借以保佑村里儿童读书勤奋、仕途步步高升。宫外古树参天,溪水长流,与西坡天后宫相互对应,东西相望。每年农历三月廿三日(妈祖诞辰日),村人都在此进香祭拜、演戏,祈愿老少平安、事业兴旺、财源滚滚,现场热闹非凡。
祠堂
祠堂,也叫家庙,土楼客家人又称其为“老屋”,是供奉祖先和祭祀场所,是族权与神权交织的中心。
“追远溯本,莫重于祠。”早在夏商周时期,我国民间便开始营造祠堂,到宋代已形成完备的建筑体系;明清两代,各地大规模营造祠堂。而福建土楼一带民间营造家族祠堂,可追溯到唐五代时期。闽粤赣山区土楼村落人家认为“无祠则无宗,无宗则无祖”,把宗祠看成是家族宗法的象征,他们每落户到一个地方,便在同一姓氏聚集的土楼村落营造祠堂,供奉祖宗的灵位。这在客家人居住的土楼村落尤为突出。一般在本姓氏的肇基祖所在的村落建有一个总祠,俗称“大宗祠”;各个较大村落的宗祠则为支祠,俗称“小宗祠”。据陈盛韶《问俗录·诏安县》记载,旧时漳州府诏安县,“居则容膝可安,而必有祖祠、有宗祠、有支祠”。据民国版《永定县志·礼俗》记载,民国时期,永定“乡村之中,不论大小姓,皆合建祖祠,复合散居各乡及徙居各处之同宗在邑城建祠”。
据考,明代中叶(15世纪)以前,在人口数量较少、居住村落还较小的情况下,祠堂基本上分布在较大的村落,且比较简陋。15世纪以后,随着人口的增长,宗族壮大,村落扩大,又因社会激烈动荡不安,为了加强宗族内部团结,各姓氏宗族村落纷纷兴建宗祠。祠堂通常建在祖先最先居住的地方,且许多都是用生土夯筑的,如永定区下洋镇初溪土楼群中的徐氏宗祠、湖坑镇洪坑土楼群中的林氏宗祠等。这些供奉家族列祖列宗的场所,比住宅建造考究,雕梁画栋,粉饰彩画,在每个土楼村落中显得十分耀眼。它以特殊形式记录一个家族随血脉流动而发生的全部历史文化,是一部无比神圣的史书。
祠堂建筑一般采用轴线对称布局,有两堂两横式、两堂式,也有三进或五进的。一般由大门、仪门、走廊、明楼、亭堂、寝堂等组成。祠堂的寝堂(主厅)供奉祖宗的牌位,神龛上方悬挂镌刻本姓氏堂号(郡号)的匾额,两侧一般为表明本家族渊源的木刻楹联。寝堂处于核心位置,是象征着家族权威的重要场所,祭祀等许多重要的宗族活动都在寝堂举行。明楼和亭堂为议事的地方。祠堂的门前一般都有一口半月形的池塘,池塘前有宽敞的草坪,是开展娱乐活动的场所。祠堂的建筑空间有极强的肃杀压抑的气氛,如临其间,使人不由自主地自省自问。
福建省宁化县石壁村是客家祖地,被称为“客家人的摇篮”,它地处闽赣交界的武夷山东麓。客家人素有爱国爱乡、慎终追远、敬祖穆宗之传统美德,因此石壁村建有客家公祠,公祠前瞰石壁盆地,后倚武夷山脉,近山匀称,远山环抱。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气势雄伟,蔚为壮观。中厅的正殿玉屏堂为神祖堂,堂内祀奉着客家个姓氏的始祖神位,供祭祀朝拜。
南靖县塔下村开基于明代宣德元年(年),明朝后期,生活在塔下的客家张氏族人在村庄东面山坡、肇基始祖原住地上营造了张氏家庙“德远堂”。德远堂坐北朝南,背靠青山,面向溪流,设计精致,古朴典雅,属于二进建筑。这座祠堂是目前中国可见到的最完整的古代姓氏祠堂建筑之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面古式牌楼书写着“张氏家庙”四个大字,上有彩色瓷片剪接镶嵌的双龙戏珠,形象栩栩如生。步入牌楼,穿过庭院,便是主殿,正中悬挂一块大横匾,上书“德远堂”三个镏金大字。前厅屋檐下两侧浮雕许多传统名戏人物。屋脊上用各色瓷片剪黏的浮雕,有《三国志》《八仙过海》《封神榜》等历史流传人物,有龙、虎、狮、麒麟、凤凰、雉鸡等珍禽名兽,有牡丹花、山茶花、兰花、菊花等花卉。殿内雕龙画凤,木石装饰富丽堂皇,别具风格。大殿横梁上镌刻着南宋朱熹的警世名言:“子孙虽愚,诗书不可不读;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大殿正中镂着精致的大神龛,排列自开基始祖起列祖列宗的神位。德远堂前是一口半月形的池塘,池塘前边两侧石坪上耸立24支高过10米的石龙旗杆,杆柱浮雕蟠龙,腾云驾雾,势欲腾飞。
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日,是德远堂最热闹的日子——塔下张氏肇基纪念日。那天,张氏族人都备鸡、鸭、水果等到德远堂祭拜。这一天,祠堂庄严肃穆,列祖列宗的容像高高悬挂厅中,接受族人的叩拜,不露声色地“看着”儿孙们的各种表情。还要演3个晚上的“大班戏”,以谢列祖列宗的恩泽。
南靖县像这样的姓氏祠堂有多座,长教这个简氏族人聚居地就有宗祠9座。简氏大宗祠始建于明宣德六年(年),为两堂式古祠,正堂面宽3间、进阔3间,抬梁式木构架,十一檩卷栅式,单檐悬山顶屋脊。祠内悬挂着众多历代名人及贤士官宦所制匾额楹联,显示简氏子孙人才辈出,业绩辉煌。匾额有“不祧之祖”“中宪大夫”“兴学敬教”“文魁”“武魁”等二十余块。石柱雕刻镏金对联:“脉接洪源八派初分源可溯,基开长教一门递衍教难忘。”这些宗祠作为家族文化的载体,被长教人视为精神支柱。
每年的大年初一、十五日,土楼族人都要到祠堂开展祭祀活动,弘扬忠孝思想和尊祖敬宗精神。白天,人们在祠堂前燃放火铳,在堂前的大埕摆上八仙桌,桌上摆放祭品,烧香祭祀。祭祀时,要选出司礼生(主持人)1人,司祝生(读祭文)1人,司仪生(捧、换敬品)1人,主祭(必须是太学生或高辈分的)1人,陪祭数人。夜晚,人们在祠堂前闹花灯、放焰火,还请来戏班演出。
对闽西南一带的土楼人来说,正月十五闹元宵是一次比较大型的全族性活动。“添丁”仪式也在正月十五日举行,那天祠堂的上、下厅和两侧走廊上,悬挂着一株株山茶树,枝叶上用铁丝扎起一排排令箭似的物件,“令箭”的躯干上贴有红、绿、白、黄等颜色的纸花,人们把它们称为“灯花”。凡是上年正月十六日以后结婚生孩子的为新婚新丁,元宵节晚新婚夫妻要抱着新生男孩到祖祠祭拜,向列祖列宗禀告和表示感谢。新婚夫妇一定要买上一只红灯放到祖祠点上灯,祭拜后带回家里悬挂。同时,族长会摘一对灯花给新婚夫妇,祝愿添丁进财。有些地方新婚夫妇白天就集中于祠堂,由司仪主持拜祖仪式,新婚夫妇上香、献供,告诉先祖他们已长大成人。族长把山上采来的白花赠给每对新婚夫妇,叫“采灯花”,象征添丁,表达人们希望新婚夫妇早生贵子、壮大宗族的心愿。而赣南一些地方,“添丁”仪式则在大年初一举行,那天要在祠堂放“添丁炮”,也就是头一年新生了男孩的人家要到祠堂燃放鞭炮,庆祝新生命的诞生,祈祷先祖保佑香火延续、家族人丁兴旺。
祠堂作为民间宏伟的建筑,如一卷绵长的历史画轴,是一个家族源流世系的标志和兴旺繁衍的象征,也是客家土楼人寻根溯源、崇敬先贤的体现。从祠堂文化那淳朴的传统内容和深厚的人文根基中,人们可以寻找到人类前进和家族发展的足迹。(文/图谢华章)
责任编辑:李伟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