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游史志龙游畲族入迁年代考,畲族是大禹岳

《龙游畲族入迁年代考》《龙游史志》第13期作者雷柏成

畲族,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主要少数民族,现有人口70多万,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等省,居住地多属江南丘陵地带。隋唐之前,畲族先民就在粤山繁衍,从事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生产方式。因“刀耕火种”为“畲”,故学界称他们为“畲民”。

明清时期是畲族大迁徙的重要时期,畲族大量迁往汉族地区,形成目前的“大分散,小聚居”分布格局。史书、宗谱和地方志中关于畲民的记载也大都体现在这一时期。这个时期畲族的迁移基本上不带军事性质,而主要是基于畲族山地游耕的传统。这种迁徙的速度缓慢,迁徙的方式以家庭或家族中若干成员为单位徐徐而行,迁徙的取向是相对地旷人稀的汉族地区。经过长期的动荡和迁徙,畲族基本稳定在闽、浙、粤、赣、皖等省的广大山区,对闽东,浙南山区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畲族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相应的文字。对民族起源、民族迁徙完全依靠祖图、史诗、讲古、宗谱等追寻。龙游南部山区是明清时期畲族主要迁入地之一,《龙游县志》和龙游众多的畲族谱对此都有较详细的记载,为我们研究龙游畲族的入迁提供了方便。

民国《龙游县志》卷三、卷四《氏族考》详细记载汉族83姓族及其宗谱,畲族仅作为附录。卷四《氏族考·畲族(附)》:“今县中以雷、蓝、钟三姓为多,约二千余人。盆蓝雷、钟四姓各有谱,仅一册,倩能书者书之,亦不著修纂年月。”这段话是不正确的。“盆”系“盘”之误,畲族已无盘姓,宗谱也不仅限于一册,每种宗谱皆记录创修、《县》尚且有汉族人不肯向采访员出示宗谱(见民国志《叙例·氏族考》),畲族与汉族隔膜很深,拒绝出示本族宗谱是情理中的事情。

年版县志《氏族·谱牒》载录畲族宗谱6种(年修的1种2册不包括在内)。年经退休干部雷永明调查,县内现存民国以前修的畲族宗谱有16种,总数达44卷55册(后续修和新修的未统计在内)。其中4种是民国年间抄本,12种是线装木活字印本。

蓝姓宗谱:《高头蓝姓宗谱》8卷8册,南宋绍兴二七年()创修.至年历经25次续修;《乌骨殿蓝宗谱》9册不分卷,清康熙二十二年()创修,至历经多次续修;《经堂前蓝氏宗谱》1册不分卷年创修;《余岗蓝氏宗谱》1册不分卷,清乾隆三十年()创修,光绪二十四年()续修。

雷姓宗谱:《沙溪雷氏宗谱》3卷3册,清光绪六年()创修;《大源雷氏宗谱》1册不分卷,年创修;《眠犬形雷宗谱》3卷3册,清乾隆四十()创修,年续修;《浦山雷氏宗谱》1册不分卷,年创修;《上夫岗雷氏宗谱》3卷3册,清乾隆三十三年()创修,光绪五年()续修;《金岭脚雷氏宗谱》3卷3册,清康熙十七年()创修,光绪四年()续修;《南塘雷氏宗谱》3卷2册,清光绪六年()创修,至年经2次续修;《罗林岗雷氏宗谱》3卷3册,清道光二十四年()创修,光绪六年()续修;《屋基堂雷氏宗谱》1册不分卷,唐乾元年间(~)创修,年续修;《詹家雷氏宗谱》白布1幅,年创修。

钟姓宗谱:《项家钟氏宗谱》12卷12册,南宋嘉定年间(~)创修,至年历经34次续修;《井头坞钟氏宗谱》6卷4册,清嘉庆十二年()创修,年续修。

畲族宗谱一般题为《汝南郡蓝氏宗谱》《冯翊郡雷氏宗谱》《颍川郡钟氏宗谱》,前述宗谱除了《乌骨殿蓝氏宗谱》、《井头坞钟氏宗谱》是原谱名外,为了说明收藏者和宗族所在地名,姑且用前文所列谱名。县内畲族宗谱以雷姓宗谱为大宗,多达10种;其次蓝姓宗谱有4种,钟姓宗谱仅有2种。创修年代最早的是《高头蓝氏宗谱》《项家钟氏宗谱》《屋基堂雷氏宗谱》仅有一册,创修于唐代之说不可靠,两谱均创修于南宋。卷帙最多的是《项家钟氏宗谱》,达12卷12册。

三姓宗谱是了解县内畲族人迁年代的重要依据。例如《井头坞钟氏宗谱》,卷一载有《宋绍熙三年由广东始迁行程志》,据《行程志》云;绍兴三年(),远祖谅公、宣公与蓝宗公等,由广东潮州府潮阳县起行,迁居各省府州县,迁迁住住,徐徐而行,所幸有行程簿一本,使后人阅而知之。明宣德三年()有孙公、歌公二人,迁至福建漳州南靖县。明万历四十二年()有集洪公同男天寿、天福率眷属二十八口,迁至浙江处州府景宁县二都锦岱洋居住。明崇祯间(~),天寿公、天福公兄弟二人迁到遂昌北门外蔡村。

清嘉庆十二年()天寿、天福七世孙君兴、君泰为首创建宗祠于井头坞。又见宗谱卷三《世系》,清嘉庆间(~),井头坞钟氏第六世(仕字辈)裔孙迁龙游坞里山(属沐尘畲族乡原大坂村,今双溪村);清咸间(~),原居福建第十世(君字辈)裔孙直接迁龙游龙山(属沐尘畲族乡房西山面村,今沐尘村)。“行程志”详细记载了井头坞钟氏从广东首迁福建,再从福建迁浙南,由南向北而迁,后裔最终迁人浙西龙游,陆续迁徙的时间长达余年。

根据其他宗谱类似的“行程志”,可梳理出畬族人迁龙游年代。

乌骨殿蓝氏,明万历年间(~)从福建罗源县迁人浙江遂昌十三都井头坞,清康熙初年()分迁龙游县南乌骨殿(属沐尘畲族乡原大坂村,今双溪村)。经堂前蓝氏,太祖从广东迁福建汀州上杭,一世祖迁人浙江云和县茶园,数年后迁游三十一都坳头畈明万历间(~)五世祖再迁经堂前。高头蓝氏,明正德年间(~)从福建福安县髻蓝迁浙江云和县小葛后又迁景宁县四格大磨庵,清同治年间(~)从景宁分迁龙游余岗村高头自然村(今属横山镇)。余岗蓝氏,明嘉靖二十四年()从福建古田县十八都小茶岭分迁浙江景宁县田畈、云和县小葛,万历间(~)裔孙分迁兰溪县、龙游余岗村(今属横山镇)。

南堂雷氏,明崇祯七年()由浙江云和县分迁遂昌县十六都叶村,清康熙四十二年()分迁遂昌北乡南塘,清光绪二十六年()、民国八年()分别有裔孙迁龙游沐尘畲族乡。罗林岗雷氏,太祖原住福建罗源县,历经迁徙浙江景宁、宣平、遂昌等县,清康熙间(~)从遂昌十六都上高分迁龙游县罗林岗村(今属溪口镇红罗村)。屋基堂雷氏,明崇祯间(~)从遂昌县夹路畈迁龙游屋基堂(属庙下乡)。詹家雷氏分2支,一支于清同治五年()从福建福安县穆西镇南山村迁龙游西门,后又迁浦山;另一支于清嘉庆间(~)从福建福安县金斗洋迁浦山(今属詹家镇)。大安源雷氏,明万历八年()从广东潮州始迁,数代游居至浙江遂昌县郑家堂,清咸丰十一年()从郑家堂分迁龙游灵山大安源村(今属溪口镇灵下村)。眠犬形雷氏,明正德十四年()从广东潮州府海阳县迁福建罗源县嘉靖八年()从福建罗源县迁浙江景宁县二都油田桥,万历间(~)从景宁分迁云和县一都长田大岭脚,清顺治间(~)从云和分迁遂昌县湖山下,道光六年()从遂昌湖山分迁龙游县灵山下北山(今属溪口镇寺下村),光绪间(~)从下北山分迁眠犬形(今属溪口镇)。上夫岗雷氏,从广东潮州海阳县始迁,至浙江遂昌县,约于明万历间(~)从遂昌县高山龟山脚分迁龙游上夫岗(原属沐尘畲族乡,现已整体搬迁到詹家镇)。金岭脚雷氏,本广东潮州吉杨县高桥横坑,经历次迁居至浙江遂昌县,清顺治间(~)分迁龙游金岭脚(原属沐尘畲族乡,现已整体搬迁到詹家镇)。沙坑雷氏,明万历四十一年()从福建罗源县迁浙江景宁县二都油田畈,清康熙十三年()从景宁迁遂昌县一都、十都、十四都、十六都,乾隆间(~)分迁龙游大街乡沙坑(属贺田村)。

项家钟氏,南宋嘉定间(~)由江西赣州迁福建汀州上杭白沙畈,后迁罗源县,明弘治间(~)从罗源县迁浙江景宁县,清光绪七年()后裔从景宁分迁龙游县北项家(今属横山镇)。

综上所述,按16种宗谱统计,县内畲族主要从遂昌县迁入,入迁年代主要是清代。从遂昌县迁人10支,从景宁县迁入1支,从云和县迁入1支,景宁和云和皆有迁入的1支,从福建迁人2支,遂昌和福建皆有迁人的1支。明代迁入3支,清代迁入12支,清代和民国时期皆有迁入的1支。还有许多畲族聚落、调查统计,但据现存宗谱统计所得结论大致符合事实。

畲族,经过天文考古考证,为大禹妻子家族涂山氏,畲族的佘代表涂山氏,下面的田代表大禹。北宋时期的杨母佘赛花,就是这个畲族部落的。丽水山区至今仍有佘赛花的杨家后裔。徐国徐偃王家族也是涂山氏与蚩尤合一的部落,周朝时称徐国人为徐夷。徐姓的彳字,发音chi,其实就是蚩尤的蚩,徐国是夏朝的诸侯,历经夏商周三代!存国年以上,最早的畲族人口,是追逐徐偃王南迁而来的,徐偃王仁义失国,是在周穆王时期,徐偃王率部南迁到龙游、丽水、台州一带。畲族的前身涂山氏,应该就是在南迁队伍中。

徐偃王队伍里有不少是大禹治水的蚩尤后代,在龙游的蚩尤后代,是最精锐一支叫姑蔑,他们的部落首领是一位女首领,是大禹母亲女喜后裔(织女星弇兹),是夏朝的,是姬昌妻子、伯邑考与姬发的母亲太姒的后代。我与胡圣辉、姬辉两位同学,都是伯邑考家族的。因为我们有深深的玄女凤凰双胞胎情结。姑蔑是伯邑考父母,畲族是伯邑考的妻子,徐偃王相当于是伯邑考的舅舅。在唐朝,姑蔑是李渊、李世民,畲族是长孙皇后,徐偃王相当于长孙无忌。流放徐偃王的黑月,周朝没有处理,还会在平行时空继续。

关于畲族的黑月考古,仍在继续,龙游是畲族大团聚的地方!新的涂山会盟、徐山祭祖,凤凰归巢,都在这里!敬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80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