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水上长城之称的江汉堤防,是如何形成与发

北京中科医院坑 http://www.xftobacco.com/zzbb/

水,自古以来是人类生活和生产中必不可缺少的,同时也是人类与自然界作斗争的主要对手之一。中国历史上有“天下之大利大患莫过于水”之说。水既可以被人类利用来灌溉农田,发展航运、发挥水利;又可为害于人类,汤汤洪水能够冲毁农田、淹没家园。它既有命脉之美称,又有洪水猛兽之比喻。早在传说的大禹时代就有过大规模治水活动。数千年来,我国人民在与水斗争的过程中创造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众多的科技成果,湖北省境内被誉为水上长城的江汉堤防便是一例。

一、江汉堤防的出现

今日享有“鱼米之乡”盛誉的江汉平原,历史上曾经是片汪洋,水上泽国。这里分布着以长江、汉水为首的众多河流和云梦、洞庭为主的无数湖泊。“夏秋泛涨,一望万顷茫然”,“冬间水涸,眺望群湖有如星罗地方”,可以说是确切的描绘。人们要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生产和生活,必须首先战胜水患。“自古治楚者莫不以治堤为急务”。

有人考证,公元前的商周时期,汉江襄阳段已经筑有堤防。因此,江汉平原周边,尤其北部较为高阜地区的开发早于江汉平原的中部低洼地带。江汉堤防较长江提防为早,这是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分不开的。到了东汉时期,襄阳太守胡烈为捍御洪水,率众修筑了襄阳汉水石堤,从而被当地人民誉为冬春的太阳,并尊称为“胡父”。这是江汉干流上最早的堤防确切记载。

荆江堤防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在东晋永和时期(约为公元年)修筑的江陵金堤。当时,名将恒温出任荆州刺史,令陈遵监造江陵金堤以防长冮洪水。陈遵运用击鼓听音辦别高低远近的方法测定堤线,依线筑堤。堤成之后,又沿提栽植杨柳防护,形成“绿条散风,清阴交陌”景色。

二、江汉堤防的发展

此后,历南朝、隋唐、五代、两宋至元朝,江汉提防在湖北境内各段陆续有所增筑加固。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年)筑宜城大提;梁天监六年(年)修筑荆州江堤;唐神龙元年(年)张柬之主持修筑襄阳汉水堤防;五代南平前期(-年),高季昌修筑潜江汉水提余里。宋代,堤防发展迅速,先后有宜昌木石结构护城堤、光化汉水石堤沙市江堤、武昌沿江大堤、嘉鱼江堤、石首、监利、沔阳、公安一线江提、钟祥汉水提防等主要堤段工程兴举。

工程规模、范围和技术都超过了前一时期。只是在此之前,江汉提防修筑技术尚无专门、系统记载。从筑堤材料来说,有土堤、石堤,还出现了木岸。配合主体工程的辅助性工程有防冲护浪措施,又有埽工、调节水量的排泄闸剅等等。

约以北宋前期为限,早期堤防目的多为保护城池,如襄阳城堤防、江陵金堤、宜昌堤等等。江汉堤防相对来说呈点状分布,尚未连贯成绵长堤线。此后便然不同了。随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生产力提高,江汉平原的开发利用进入一个新的地段,人们开始向低湿洼地进军。特别是自南宋始,为了抵抗北方金、蒙政权的进攻,在荆襄一带大兴屯田、营田,开垦出大面积农田。端平、嘉熙(-)年间,在孟珙主持下,在荆州一带大力屯田。江汉堤防的堤线在不断延长加高加厚。

三、江汉堤防系统的形成

湖北境内江汉提防的系统形成是在明代。宋代江汉堤防各初具规模,但尚未连贯系统,同时,两岸保留着不少分流穴口。元代又曾一度开浚被塞古穴郝穴、赤剥、杨林、宋穴、调弦、小岳等,分流之处更多。自明代初年开始,随着各地尤其江西人口向两湖地区的大量流移,江汉平原、洞庭湖地区的围垸垦田活动盛行,垦殖的规模及达到的广度、深度远非前代所能比。

万历年间的《湖广总志》记述潜江县堤垸道:“大泽重湖,居民各自为垸,……凡百余”。童承叙在嘉靖《沔阳州志》中指出:

“沔居泽中,土惟淤泥……故民田必因地高下修堤防障之,大者轮广数十里,小者十余里,谓之曰垸,如是百余区”。

其它州县的境田亦有相当的发展。

明代垸田的迅猛扩张,结果自然是加筑江河堤防,逼水归提,免漫流而护农田。明代提防工程的不断兴举,以至基本形成系统化长堤是与此要求相一致的。

永乐元年(年)修安路、京山一带汉水堤岸。次年,修筑黄(梅)广(济)段江堤,全长数百里。永乐六年,再筑广济县武家穴诸处江堤。九年,大修京山、安陆、天门、监利诸州县堤岸以及兴国州樊公堤、黄梅县沿江堤岸。宣德九年则修筑江陵、枝江一线沿江提防。正统(-)年间,先后修筑襄阳石堤、光化石堤。襄阳石堤由副使聂贤主持修筑,用长石块纵横叠砌而成,堤呈槎梯状,用以消能防浪。石堤之上又加筑子堤。

天顺(-)年间,荆州知府钱昕主持修筑汉江下游黄潭堤段,长达数百里。弘治(-)年间,嘉鱼县姜溥主持修筑沿江堤防,自百巴山至三角铺,全长余里。荆州知府赵贤于嘉靖年间主持大修荆江堤防,长达余里,并建立了维护大提的制度——“堤甲法”,南岸、监利东西岸共设置堤长人。这些人“夏秋守御,冬春修补,岁以为常”。此后又多处修筑。

垸田的扩张和堤防的修筑,造成蓄水之地更如萎缩和江河水位进一步抬高。堤防的重要性在增强,江汉平原各地在明清时期皆有“恃堤为命”的说法。民谣说“江之利在蜀,江之患在楚”,“荆州不怕起干戈,只怕荆提一梦终”,“水打老龙堤,襄阳坡作养鱼池”。堤防在一段段延长,一层层加高。清代承明之基,补旧增新,终于初步形成了湖北的江汉堤防系统。

四、江汉堤防的修筑经验与技术总结

江汉堤防的形成,是千百万劳动入民与水作斗争的结果。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创造出不少技术。在明代,已有人做过总结,此后又有进一步发扬光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审水势:即根据水流情状选择合理的堤线。“东洗者必西淤,下涩者必上涌。筑堤者审其势面为之址。最难御者莫如直冲之势……他如顺注之倾涯,则堤势宜迂;急濡之回沙,则堤势宜峻”。在黄广堤段修筑工程中,曾运用木鹅流水选定堤线的方法。“当汛滥,削木为鹅,泛彼中流,听其所之,舵舴艋尾其后,以杆志之,水退随杆筑之”。

其二,察土宜:讲的是筑堤防应用合适的土料。做堤基时必须将地表浮泥挖干净,以免夹杂质。加筑之土以黄白壤为宜。其三,挽月堤:要求勘察险要堤段,预先修筑重护堤以防不测发生。

其四,塞穴隙:千里堤防可毁于蝼蚁之穴,因此,必须严加预防。对獾及蝼蚁等所钻之穴窠,“极探其源而为之防”。其五,坚杵筑:即选择适当工具压实堤土。当时,夯实堤身填土的工具有木杵、石椤、牛轹等,其中以牛轹效果为佳。

六,卷土埽:埽工是堵塞决口等重点工程的一种技术。埽以萑苇为衣,以杨柳为筋,以黄壤为心。因决口之深浅,水势之缓急而为长短大小。若堤防刚刚修成,土尚未夯实,必须以杨柳为埽,横栖于堤外,则可以御波涛而保堤无恙。

其七,植杨柳:沿堤植树,不仅可以减少冲刷,技条还可以供抢险时利用。

其八,培草鳞:即种草防冲护堤。

其九,用石甃:在险要堤段砌筑石岸,以障狂澜。石岸是各种护堤措施中比较有效的一种方式,出现亦较早,约在北宋熙宁时已有,在此后得到了广泛运用。

其十,立排桩:为防浪击的技术措施。将丈余长度的大木桩,密密地排植于堤之左右,结以竹苇,则风浪先击及排桩,堤防可避免浪击。

此外还有挑流石坝的修筑等等

古代镇江tieniutu

江汉提防形成过程中,还存在着科学与封建迷信的冲突和斗争。封建统治者鼓吹天命,相信神灵的意识和行为时有表露,对堤防的修筑、江汉防洪不无影响。直至清代,我们还可以看到诸如置铁牛、祭江神之类的行动。有的官员在防汛时将自己的乌纱抛入江中,以此“诚心”求江神息怒。事实说明,迷信不能防法,神灵不如堤防,科学技术最终要战胜迷信荒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47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