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系有料华D-歌曲合辑
引言
年已经到来,又将翻开历史新页。
世势变幻,风云际会,四百年的二都官陂,正孕育着一个英雄辈出的灿烂时代,这也是二都官陂开启“文明史”的重要开端。年,对于那时的官陂族人来说,大时代即将来到,虽灾难频发,生活艰难,然英雄辈出,世局激变,仍有很多美好,即将发生……
由于明史的缺失,导致今时对宋元当时县以下区域划分不是很清晰。当然,千百年前的事情,对当今社会也没有什么影响,即便有所争言,合只当做井头说书、林下讲古之谈资,不足为官家所凭也。数月来张五柳先生和林碧隐老师,接连翻读了《明史》、《清史稿》、《八闽通志》、《台湾志》及各县方治资料,从中找出关于二都的只言片碎、细枝末节,加以拼凑接引。部分观点推论,权为抛砖引玉,待能士乡贤,加以考证研究。一万四千字长文中所列,均有所本,上述史书可查待证。
五柳先生翻书半年,此文长一万四千字,助您更多了解四百年前的官陂。建议您快速浏览约15分钟,复读用时30分钟以上,然后可以与人饮酒醉,滔滔畅谈二都及官陂历史了。
山塘水涧
01
前页:大势
清兵势起、台海诱惑、英雄诞生
四百年前的年,是明朝天启元年(),那一年闽南大旱。清努尔哈赤率重兵攻克沈阳,三月,辽沈失陷,清军已占东北。以前历朝历代的当权者,都是剿灭、镇压民间武装的,天启皇帝为抵抗清军南下,开始培植民间反清势力,将大部分财政收入作为军费,又将大部分军费用于培养各地乡兵。这是明朝与地方武装合作的开始。年,崇祯继位,全国性大旱。
郑芝龙生于万历三十二年(年4月16日),到天启三年(年),郑芝龙已经把生意做到了日本,后面承接了他“日本干爹”的全部产业。天启四年(年),郑成功生于日本,当时“海老大”郑芝龙已经有-条船,年在泉州金门岛打败西方势力,重新夺得海上霸权。年,郑芝龙在晋江建了亩的府邸,年郑成功毁家复明,自焚宅第。
年名将施琅出生,他是带领二都“万姓集团”汇入历史大流的关键人物,年顺治七年,在“万姓集团”围攻饶平县城后,施琅介绍万礼部队六千余人加入了郑成功部队。到后面万礼战亡南京,清军派饶平、诏安联军联合围剿二都“残部”,冥冥中似乎又一轮回。
隆武帝朱聿键(年-年)出生。我们必须要着重提一下“隆武监国”时代,明绍宗(原唐王朱聿键)建都福州,其主政时在闽北延平、武夷山活动,后来转长汀逃往赣州——如果说官陂来过皇帝,“武隆皇帝”是最有可能的一个皇帝。年的“天启皇帝”还是只偷偷的支持培养乡兵社团,“武隆”第一个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位明确与地方武装力量合作抗清的皇帝,与郑芝龙合作,这是后来官陂“万姓集团”得以“成军”的关键政策。必须说明,武隆的这一合作政策,让明朝至少多活十年。甚至有人认为,可惜武隆命太短了,是位有才略的人。当时隆武皇帝制定了两步走的“建国大略”,第一步是先夺取南京建都,第二步是打到北方去。而后,“万姓集团”万礼就战死于郑成功夺南京之役。
前面所提几位,都是铸就“万姓集团辉煌事迹”的关键人物。这一时期,二都内部也是英雄辈出,诸姓结盟分斗,打的火热。秀篆游王氏、南陂林氏、官陂张廖氏已经成为最大家族;钟、黄、江等诸姓大族各有差别。其中乡兵以秀篆游王氏为最、文化以南陂林家为最,崛起的官陂张廖氏大概也就占财大人多,传说当时多个诏安首富,出于官陂。那一百年中,时代名人如官陂廖国程(-年)、张耍(-年)、廖兴(-年)、郭义(-)、廖国宝年乾隆武进士。(系其廖国程大家族支持培养)南陂重要人物林迈佳(-),五通重要人物黄靖(-),秀篆重要人物游文豸()。
当时,大乡里“丈社欺人”,官陂张廖姓快速崛起,小乡弱族以庙宇信仰为信,结盟兴社成为流行,年建保福庵,年建长林寺,年北坑建天覆宫,“十八间洞”上有“宝剑天书”,乌石龙已有山贼“开发”。五世组兄弟筹建溪口楼,开启了官陂百余年的“土楼建设热”,这一时期官陂开启了台湾创业之路,有钱人去台湾创业,没钱人去台湾打工。年,霞葛建龙山书社(龙山岩),为二都唯一的教育学社古迹。
02
扉篇:内局
闽南赌荡、诏安乞丐、二都贫悍
历史上,闽赣粤三省交界处,一直是强盗出没之地。其中又以吉安、赣州的匪患最为难除,福建的匪患则是漳州和泉州“最头疼”,漳州历史上是“云洞岩-万松关”、“南胜-琯溪-小溪”、“漳浦梁山-盘陀岭”几处最为出名,长泰、安溪历史上还算是“文明模范古县”。若翻读诏安县志,整个千把年的诏安历史,几乎都是被乌山山贼、梅州海盗与饶平强盗围城抢劫的历史,明朝以前诏安就没做过其他的事,都是“保护县城”。诏安的匪患最先是在四都、梅州、金星、九侯岩一带较为猖獗,后面因为交通要冲,明朝嘉靖年间有驻军保障,基本得到控制。二都以内,走马、景坑、陈吊岭、点登山、走马溪、老虎跳狭、龙岗、大溪枫树头都是有名强盗出没地,又以百叶峒-陈吊岭为最。清朝陈韶盛感叹说:“二都治,则诏安治矣!”
嘉靖五年()刻“望洋台”
年南诏所城、悬钟所城开始驻兵防守。
唐武则天时期,漳州境内登记在案的山寨就有49处。河南陈元光从浙江带兵打下来,从华安九龙山一路打到漳浦盘陀岭。翻过盘陀岭以后,陈元光认为漳州已经基本平定,向武则天申请,在泉州和潮州之间,划地建设漳州。当时的漳州市府治就是现今云霄县。建漳州之后,陈元光仍继续收缴的“畲瑶山贼”,就是地广人稀的广袤的二都区域的原住民。元朝始祖忽必烈,也有对各山峒招抚的记录。
年,闽南大旱,年更是全国性的大旱灾,自然灾害频发。历史上,漳州悍强难治,漳浦县俗厚讼稀,诏安盛产单只哥和乞丐,一度甚至有互相卖孩子吃之类的记录。这里就不多做叙述了。年,麦友章、沈金目等在乌山壕仔林聚众反抗官府,不久失败。
赌博是当时的另一大特色,当然这个特色不是诏安独有,“车马炮”很可能是当时的“国民运动”,明朝出台了最严厉的禁赌令,也禁不住赌博,所以有认为长林是早期山贼聚集的“赌窝”之一。《厦门岛志》专门记录闽南赌博风俗,说赌博是“欺巧而取财者”,“聚众猜押”。官员还分析为什么赌博“禁而不止”,甚至有人以赌博为业。这跟现在农民工希望通过买彩票中大奖是同一个道理,因为总要给穷人一点梦想。毕竟大家都是穷得好好的,万一就赚大钱了呢。而那些“打蛇打怪”的“奸耍之人”,如果不从事赌博营生,就很有可能要直接去做山贼、去抢劫了。“盗贼用盗贼的法律治,抢劫有抢劫的法律管,政府不给人赌博,难道是让人去做强盗吗?”所以政府不得不允许“让偷奸耍滑的人去骗想发大财的百姓的钱”,就是怕“难搞的聪明人去做山贼”,这是当时闽南官方对赌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政策原因。当然,明朝还有历史上最严格的反贪制度,却禁不住官员的贪腐。
闽南民间花会流行,至今在漳州、龙海、泉州民间盛行,而二都客区“花会”则比较少间,官陂荔枝园下的车马炮历史也有四五百年了。“鸡寮”这个词可能已经产生,那时漳州还流行以色情戏和鬼戏取乐,可能文化差异,二都客区较少见,实际上客区也有“李老三”之类射影的鬼戏引发纷争。(实际上,在全国各地有各种地方版本的“李老三”鬼戏,稍有改动)
当时长泰县、安溪县算文明模范县,元朝的漳浦县委书记卢琦写信长泰县长《赠长泰县尹余良甫》说二都:“野人争卖剑,山县但闻琴;夏半畲田熟,秋深瘴雾沉。”说的就是我们二都这边的民俗。
明朝时期的漳浦县,界乎闽广之交。其境阻山而负海,好宄所出没。其俗悍,其民易以动。史书多以“野人、畲(土著)、宄(鬼、指盗贼)”形容,非常瞧不起山里人。五百年前,漳浦县学有28所,县城内有4所学校,其中四都、五都(东山)、六都(云霄)各1所,二三都合1所,可见二都、三都教育落后于其他地区。
在台湾县志里,记载的漳州客家人,客庄漳泉人相半,稍失之野,然近县,故畏法……各自为俗,高富下贫,好訾毁,以赌荡为豪,嫁娶送死仿郡治,遇事蜂起,喜闹轻生,以歃血相要约(彰化县志)。
当时,霞葛天堂红花岭为“二都公安分局”,驻兵约-人,有四个派出所,其中官陂的“赤岭派出所”驻兵员“10-15人”,当时从霞葛到大溪沿“溪路”有三四处查“走私盐”的哨卡。那时的官陂村,还不是全镇中心,二都九图中的龙径保(半径)、龙秀保(官圩)、白营保(北坑)、福岭保(赤岭)为下官陂、上官陂分片的前身,或各有圩场。
年,康熙40年诏安知县毛殿扬,下令二都百姓禁止停棺,二都“三朝出殡”与大溪“择吉日葬”的风俗不同,或是因为执行毛殿扬知县的政策,执行该政策是“皇帝诏书来了”,而并非是“皇帝来了”所以“三朝出殡”的讹传,待考。
03
开篇:借故
二都与漳州市的名称某种关系
开篇先讲一个小故事,唐陈元光开漳时,漳州政府驻地是现在的云霄县漳江之北,因漳江之名而称漳州。“漳,清浊有之,漳以文名”,古代人以“漳”命名的意思,是指水有时清、有时浊,而且水势较“文明”的意思。漳江是因为陈元光说:“此水如上党(今山西长治)之清漳!而将原绥安溪名为漳江,与河南多个“漳水”(漳河、漳云、漳泽……)有关。
漳州市名源于漳江,漳江是云霄的母亲河,系发源于二都。
《八闽通志》记载一句,磨剑石在县西南二都石塍溪。相传,唐朝开漳圣王陈元光平蛮于二都,平寇磨剑于此,故名“磨剑石”。石塍溪在二都,源发江西闽广之交。杜预《通典》独载此。后人讹为石神。其水恶,涉之则足黑,饮之则病瘴,俗谓之乌脚瘴。经查证,现在平和国强的“花山溪”就是传说中的“乌水”-“漳水源”。
漳江之水干流,发源于发源于平和县博平岭山脉东麓大峰山,从大峰山下国强乡东南部割厝,经项城入云霄县境,自北向南,经乌螺、车墩,在马铺镇进入峰头水库,库区接纳安厚溪,到峰头出库,至下河乡接纳车圩溪,至东车竹根潭接纳火田溪,至下楼接纳南溪。
漳江支流安厚溪,发源于平和灵通山(古称大峰山),经安厚由下城村入境,至双溪村注入漳江干流。全长29.3公里,境内7.2公里,流域面积.9平方公里。平和县安厚溪属漳江上游水系,发源于灵通山东南向,横贯安厚乡,汇合竹根溪、美严溪、白石溪、东川溪4条支流。流经云霄县汇入漳江。
而“二都”另一条源于平和大峰山(灵通岩)的大溪水,贯穿二都、三都,往南乡诏安出海,是诏安的母亲河。这些都是当年“水路”的区域范围。
云霄、诏安两县母亲河之水,齐出不同的两座“大峰山”,而且两处都有陈元光的足迹,这就是漳州与二都之间名称的联系。或者说,这就是灵通岩与漳州市名称的某种关系,也解释了开漳圣王陈元光将其父亲陈政葬在灵通山的特殊情感,在唐朝当时的认知里,灵通岩就是漳江的源头,也是漳州市名的源头。
注:灵通岩有陈政墓、陈元光遗迹,而官陂的溪南荔枝、乌叶荔枝,在唐宋时期均以溪南村、乌叶村最为有名。
04
那一百年
二都或被“一分为二”
先生从古籍中发现,可以通过文字材料整理,找到明朝以前二都的范围。如以山川(阻)、河流(路)为界,结合人口分布情况。大致确认“二都”区域为位于闽广交界,大致为下起走马,上至国强,与诏安三都、四都、云霄六都接壤,以人口数为基础,山川、溪流为分界点的区域。即以诏安(今走马)以内,云霄漳江上游马铺乡部分,涵盖诏安太平、红星、霞葛、秀篆、官陂之外,还有平和九峰、大溪、崎岭、国强、霞寨,及云霄马铺、和平乡部分区域。结合现行政区域及平和县、云霄县水文流向。
据《诏安县志》记载,牛皮径(走马)以内,都是二都。《福建通志》:九侯山在二都。山半有石室及清泉。郡志谓九侯传夏后之绪,似指夏之子孙。而蔡如松《十辨》云:“九峰之神,各主其一山。”其说不同。(已上三山俱县西南。)到清朝嘉庆年,又析出诏安2图13村归云霄。(现在乌山一带)
《平和县志》记载,平和县原为南靖县的清宁里和新安里,九峰、崎岭属于清宁里,大溪年前属南靖县新安里葛布大溪村。但《平和县志》记载,元至治间(年—年),析龙溪、漳浦、龙岩县地置南胜县,县治设今平和县南胜镇;明正德十二年(年),析南靖、漳浦县地置平和县,属漳州府,治所河头大洋陂(今属平和县九峰镇)。平和两次“建县”都接收了从漳浦县析出的土地,但是靠近南部的九峰、大溪将建置直接对接到宋朝,我认为这里面有一个跳跃的断层。
怎么解释这一“二都区域”呢?
《八闽通志》原刊行于明弘治庚戌(年),先生根据《八闽通志》所载,陈元光曾“平畲瑶”,到过“二都”的“磨剑石”遗迹。加以检索现址,灵通岩古称“大峰山”,唐代“开漳圣王”陈元光曾在狮子峰建一巡逻台,遗址尚存,陈元光还将其父陈政的坟墓从云霄将军山迁葬于此。这是与《八闽通志》记载相吻合的。而且自灵通山发源一水走诏安东溪,一条水汇入云霄漳江,完全符合《八闽通志》的记载。
此处要介绍的是平和的第三条溪流。《八闽通志》记载的“磨剑石”在漳浦县西南二都石塍溪。世传唐将军陈元光平寇磨剑于此,故名。又据相关资料查的,石塍溪在二都。系源发江西闽广之交,是一条发源于国强大峰山,是往南靖走向溪流,最终汇入九龙江的一条溪,这条溪流所经流域,是二都的分界点。
“二都石塍溪”即今福建平和县东花山溪。《方舆纪要》卷:高山溪在“漳浦县东北。亦出大峰山,曰高山水,历大小坪,合群溪之水为溪口溪,流入南靖县,会为大溪。土人呼为高坑石神溪,或以为即石塍溪也”。《清一统志·漳州府》“高山溪”条亦认为“高坑石神溪”盖即古“石塍溪”之讹。这个高坑,就是今天的国强乡,这是未有平和、诏安县之前,明朝《八闽通志》记载的二都区域。
可以看出,从诏安东溪水域九侯山起、云霄漳江上游,到平和灵通山、大峰山都为“二都”区域,平和的“花山溪”、“灵通岩”、“磨剑石”就是元朝时期二都重要的自然遗迹,证明这些区域元朝至明初是属于二都。结合现在的区域实况。五柳先生认为,元时期划为一都、二都,后因人口不足,一都二都合并称“二都”的可能性较大。(注:元朝起名规则:城-郊-都,将宋“里”改为元“图”)
01
二都历朝人口不足
在各方史书中,二都“界起江西闽广之交”,“阻山负海”,“蛮夷之地”,向来是缺乏教化之地。
《新元史》:宋漳州,属福建路。至元十八年,升为漳州路总管府。旧领龙溪、漳浦、龙岩、长泰四县。后置南胜县,后改南靖。全市户二万一千六百九十五,当时的二都满打满算“-户”注册人口,这是以山川、流水为界。(注:元朝户籍四级制度,少数民族地位等级比汉族更高一级。因此这个户数可理解为管理户头。)
(凤凰山-二都-云霄-漳浦县城几乎在同一纬度线上)
至元十六年(年)五月,元世祖忽必烈“诏谕漳州、泉、汀、邵武等处暨八十四畲民(另一书有漳、泉、汀四十八峒处),若能举众来降,官吏例加迁赏,军民安堵如故”。这可见当时元朝继续采取招抚郑策,对各“峒”的部落加强落户管理工作。《漳州府志》谈到元代为吸引人才到漳州落户,采取了免税降赋税政策吸引人才,漳州税收都说比其他地方“给予宽松”。
02
平和设县建置先拎走一部分
诏安县西潭是三都第一图、第二图的起点。而二都的第一图到第七图在哪里?史书上是没有的,其原因就是这里面,或因分属不同行政区域,平和、诏安有一两百年的文化隔膜或者断代。并且五柳先生判断,这区域曾经是漳浦县第一都的区域,后来因人口不足,合并为第二都,然后又析出设平和县。
明正德戊寅年()王阳明为清缴土匪的需要,设置平和县。称宋时为南靖县的清宁里和新安里。
当时王阳明为什么选择定县城九峰,是因为南胜、山格那边的土匪更猛,怕被骚扰。几百年来,南靖县城都被打得多次往北拆迁,山贼还有多次攻漳平、漳州市区的记录。相比之下,九峰是在客家区域中,治安较为文明、平稳的地方。(南靖、平和、诏安三县名都有“招抚、靖安”之意。)而王阳明在九峰建立平和县治后,直接跳越元史,对接到宋史上,应是有某些考量。原因或许就是以蒙古为外族,而只接对宋朝历史。(历来读书人以元、清为外族。)在年诏安设县后,直接将剩余的“二都四图”当做二都,打包带走。
打个比方,就像郭德纲跟于谦相声里说的:“你有两兄弟,你在出身那会当场就死了,现在的你其实是你弟弟。”
03
龙溪县“一二三都”的合并
同理,龙溪县的一都、二都(今浮宫、海澄、漳州厦大、漳州港处)、三都(今厦门海沧、新垵部分),当年也是由于人口不足,元朝合并为“一二三都”。龙溪第四、五都,并称四五都;第六、七都,并称六七都;第十二、十三都,并称十二三都;第二十三、二十四都,并称二十三四都;第二十九、三十都,并称二十九三十都。
附带说之。历史上因人口变化而调整行政区划较为常见。现在每次人口普查都会成为重大政策调整的依据,如此次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据说是为“十四五”后“开放三胎”政策做准备。
05
那一百年
官陂只是客畲山贼界的小弟
陈元光开创漳州之后,漳潮间强盗又起,陈元光继续发兵剿灭,这时期行迹二都山水,乌山、灵通岩等各个山头,在二都留下了“磨剑石”的古迹(见《八闽通志》)。
相关资料记载,在明清之间,诏安至少有十余次遭受大型攻城抢劫,以走马溪、四都一带山贼为多。举例年,麦友章、沈金目等在乌山壕仔林聚众反抗官府,不久失败。走马余三姐率农民起义军攻县城、四都等地;又有崔马武率农民起义军驻屯西沈围攻县城……直到明朝派驻驻军,才得以改观。其中还有潮汕、长汀等地山贼多次扫荡到诏安的记录。而山格、南靖一带的山贼,则以安溪、泉州方向。漳州的万松关(今云洞岩、龙文塔)也是有名的山寨,清军久攻不下。
二都早期山贼最有名的是白叶,走马一带的山贼。太平白叶峒历史上,纵横山贼界五百年,从元朝陈吊眼纵横一方,到乾隆时期的陈作,都是当时的英雄人物;乾隆七年,白叶峒陈作还组织了围攻县城被擒。清朝还有记载南陂人路过白叶被杀。二都间各种势力乡兵的斗争,以秀篆王游氏为清缴主力,“各届政府”都要请他们出马摆平。
明朝末年,秀篆王游氏成为帮助官府平定各地方动乱的主力,实力雄厚。五百年前王阳明时期,先是王阳明调秀篆乡兵灭了平和象湖山之乱。后来,平和县令谢明德调秀篆和象湖的乡兵缴了白叶峒之乱,根据王游氏族谱记载,其五世组游瑞清于年平了白叶陈玉荣之乱,这是秀篆王游氏发迹的开端。在缴了白叶峒后,诏安县设了“白叶营”派驻军队人,并从白叶、官陂、南陂招募打手人。这大概就是部分新营人行官陂风俗的由来了吧。
秀篆靠近大埔、饶平一带是陈澜、邱缙的活动范围,后邱缙投入郑成功队伍。
崇祯十六年年,陈、邱袭击秀篆,龙潭祖祠被毁,至顺治八年年,游文豸主持重修龙潭祖祠,是秀篆的指标人物,王游氏也是秀篆各姓中唯一选择对抗“万姓联盟”的一支。
当时,以官陂的张廖家族,南陂的林氏家族、秀篆的王游氏家族成为代表,霞葛江、黄、官三姓联合官陂张廖氏“万姓集团”围南陂堡,可以说是二都历史上精彩的一页。这是官陂霞葛秀篆间姓氏势力角力的集中反映。
下面一段我会讲到,年前后,南陂为自救而建南陂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四百年前,南陂林氏已成为大族,可以说“凭社作威”前后百余年,霞葛没有可以挑战南陂的地位。
林迈佳是二都历史上唯一一位被载入《四库全书》、列入“朱家理学族谱”,刊入清朝《诏安县志》的文化人。林迈佳称师学黄道周,是朱子门生,创龙山书社,是二都主流文人的代表,林迈佳当然是南陂“当老大”的后盾。
而当时,“二都最强乡团”的秀篆王游氏,自称师从林迈佳,与南陂林氏族交好,小姓更不敢挑战南陂林氏的地位,两姓与清军友好,其他小姓多加入“万姓联盟”队伍。
霞葛江、黄、林、官等姓斗争已久,江、黄与“万姓集团”结盟,获郑成功支持。(附带言之故事:四百年前的“二都朋友圈”:林迈佳老师黄道周,黄道周与郑芝龙政治决裂、施琅与黄道周分道扬镳,施琅引“万姓集团”投郑成功,冥冥中似乎某种关系……)
四百年前,南陂林氏对清朝关系最好,这也是与“万姓集团”势不两立的原因。顺治五年年,黄、江联手围南陂。有一天一大早,南陂族趁官姓做早饭的功夫杀出,灭了官姓,派人飞报云霄清兵,当时就嘉奖了“悍御一方”的牌匾。
《江氏族谱》记载,起因是年顺治7年,南陂出钱几千两,请清兵来攻打官陂(九甲)江氏、黄氏投降。年顺治9年,霞葛黄、江、官与万礼结盟,围攻南陂堡,此战以南陂付银三千两结束。而林氏在修族谱则登记为,南陂林氏请秀篆游、吕、王与清军合作,杀了黄氏二十余人。族谱各自为记,“两边都是胜者”。年,郑成功-施琅来二都征粮,南陂以赔钱四百两加“四色”与三姓和谈。没过多久,年正月初四,南陂又出钱请清兵千余人,连缴霞葛数村,当时有官陂张廖氏在径口做女婿,也被杀害。
读到这里,我们也许就可以理解了,清朝县志几乎对二都众多“英雄人物”只字不提,独对“林迈佳”大书特书的原因了,或因掌握文化宣传机器的林氏与清朝交好。而武将也只是登记姓名,不写功过故事。(前阵子有位南陂先生给我留言,此稍作说明,后学林碧隐其本人对南陂众先生极为恭敬备至,此文述史亦无不敬。)
有专家分析,闽南地区的地方武装械斗数百年,主要是受大环境和自然灾害影响,粮食不足资源紧张,加上长期的群族斗争,各姓氏、村社拥不同势力自保。如王阳明三省剿匪,戚继光诏安、平和抗击倭寇,南明政权与清朝的反复割据,在“郑成功驻分水关”时期,漳浦县城直接放弃了盘陀岭以南区域二十年,郑成功控制前后二十多年,万礼部队在二都驻军对当地影响很大(如“征粮抢粮”与“老万贼”的恐怖关系),加剧了二都地区的宗族斗争,更加成为“三日明、两日清”的特别区域。(演绎到近代的版本,民国时期二都红军、白军的斗争,也加入了宗族因素。)
除了与郑成功、施琅的联系外、二都的“万姓联盟”可能还与耿精忠有些联系,当时耿精忠将总部从广州移到福建发展力量。康熙十八年,廖兴部降清时一万二千人;同时两组对比,“万姓集团”里面,廖兴只是其中一部分兵力;其二,清朝有记录的从郑芝龙、郑成功到郑克爽降清人数三十余万人。前后对比之下,足见“万姓集团”的强大实力。
当时,郑成功旗下在诏安平和的另一大支力量,是国强的黄延部队。黄廷速来机警、聪明、心狠手辣,是除施琅外降清的二号人物,其祖祠也是唯一被清朝皇帝多次加封,被称为“闽南第一祠堂”。因黄延当时给康熙出了5个馊主意,包括心理战挖郑成功祖坟,迁海政策加快了郑经的失败,他也残害两岸几十万人,对闽台经贸造成毁灭性打击。尽管在台湾看来,施琅、黄延都是叛将,泉州至今施、郑角力仍在,但郑氏对他们的恨却是不同的。我认真算了一下,《台湾志》用了字介绍施琅,而只用15字介绍黄延。当年郑经攻回厦门时,第一件事就是将黄延棺材挖出来戳骨扬灰、黄延后人上吊自尽。
而今,郑成功和施琅都是国家的“民族英雄”,而黄延的行径却为主流社会所不齿。这就是历史上出馊主意、荼毒生灵的人,也终将被历史所遗弃。
06
那一百年
官陂至少遭受三次大清洗
1
第一次明末饶平“三省国”的屠村掠杀
年前后,饶平山贼张琏以“飞龙国”横扫三县,拿下多个村寨,也参照设立政府管理机构。在二都,张琏攻破了太平各村寨、官陂赤岭寨被平,极少数逃过一劫。大溪江寨惨遭大屠杀,大溪江寨在这次“屠村”中被毁四散,之后江寨江氏分散各地,江寨也是两岸江氏(名人江丙坤)的祖籍地。霞葛南陂林氏、霞葛江氏井北楼,也都是在这次屠杀后,被迫筑土堡自救,之后南陂堡成为最有名的土堡(年建成),秀篆吕氏也很惨,流离失散各地。
2
第二次康熙时期的“万礼残部大清洗”
“万姓集团”万礼战死后,郑成功退守台湾。之后,铜山守将或在强大利益选择下,弃明投清。
万礼战死、郭义投清后,“万姓集团”一度不被郑成功所信任,实力大大削弱。饶平、诏安清兵对二都进行围剿、肃杀。这一时期,二都多数人与“万姓集团”有关的族人逃往台湾,跟清朝肃清“万姓集团”残部有关系。
顺带说一下。当时二都人多避走台湾,也是受环境的影响。首先是二都族人在台湾已有百年的经营历史,且在台湾受郑经的保障。其次,清兵自北而下,越往北基础越牢固,再如平和的黄延投清,其族人享受待遇和好处,往上躲避无疑自投罗网。当时的情况,投奔台湾变成最好的逃难去处。
3
第三次乾隆时期的“天地会收网”
这一事件在当地的文字记录较少,周边县区有相关证据。乾隆五十一年七月,清政府下令解散天地会,当时台湾爆发漳州人和泉州人之间械斗的“林文爽起义事件”檄文中申明无论“闽、粤、民、畲”一视同仁,共举大业。林文爽事件之初,清政府担心漳州、台湾两地百姓遥相呼应,采取了分化政策。
乾隆担心漳州地区百姓跟着起义,从三方面采取安抚政策。一方面从北方调运粮食供给,稳定漳州物资保障。另一方面采取了“擒贼先王”的策略,将“天地会成员”与老百姓作隔离处理,只绞杀天地会头目,不惊吓老百姓。直到台湾杀了林文爽之后,乾隆才对漳州“天地会”收网打击。三是清朝怕漳州军民勾结造反,不动用漳州军队,派广东驻军去台湾收缴林文爽,之后林文爽押解进京路过厦门时,派了一千满兵重兵押解。事件之后,台湾“天地会”指挥中枢瓦解,乾隆开始了对漳州天地会的收网行动。
这一时期有记录的是,漳浦斩杀天地会头目70多人,有一两百人流放伊犁;云霄马铺乡太平庙就有因“林文爽事件后”被清军清洗,庙宇被毁,当地人逃难东南亚的故事。坂仔是林文爽家乡,更难逃清缴。二都鲜有这方面的文字记录,只有个别与清兵斗争的故事,如霞葛铁化庵就有与清兵围剿有关的故事,但是“整村端去”是清兵的一贯作风。
台湾爆发天地会林文爽事件后,清政府一举肃清天地会残余,并在宣传上加以美化修饰。这也是诏安县志上,只记录二都人物的名字生平,没有事迹佐证之因。除自然条件恶劣消亡的偏远山村外,官陂、霞葛也有几处荒村、废村,多与这两次围剿有关系。
当然,康熙、乾隆时期“皇帝来过”只是讹传戏说,不足为凭。
4
清朝的“安抚分化策略”
附带说之。自顺治以来,清朝长期以安抚政策收服郑成功叛将,是对付台湾的一项基本策略。
康熙时期,采用姚启圣的平台战略,主张对台安抚。姚启圣主政漳州,建“修来倌”(就是“投靠干部学校”),其两大功能,一时以重金收买,利诱郑成功旧部降清。二是开设转业干部培训班,成为为大清所用的人才。基本上,主动降清的至少“官升一级”,明末清初二都盛产武将,都是受惠于这一政策,并且很多人降清后,获得大笔钱财,也支持捐助于家乡的基础设施。施琅对老部下也多次提报请功,施琅晚年,再次上表康熙,给与已经投靠之后还没有战功的退休老兵,全部授予“八等功”。
有专家统计郑成功麾下降清的人数,有记录的三十多万人。施琅、黄延是重要投清力量(获封“公爵”的人物)。而东山守将郭义降清带走一万两千多人,直接导致郑成功对非嫡系“万姓集团”部的不信任。
雍正时期,允许二都百姓携家眷投台(小三通乎?)。一百年后,台湾爆发了林文爽起义事件,乾隆仍对老百姓采取宽容、安抚政策。也是怕“天地会”与漳州军民联合造反,响应台湾林文爽起义。(林文爽是平和人)
07
那一百年
从经营台湾到避走台湾
一般认为,漳州客家人是闽西客家人的延伸,还有就是与当地畲瑶的结合。潮州凤凰山是公认的中华畲族的发源地,更有“未有饶平县,先有畲瑶族”的说法,从地图上看,二都非常靠近畲族发源地。
当客家人到诏安时,县内宜耕之地多有宿主,可供落脚的,唯有溪流上游山高水冷的贫瘠之处,其艰苦可想而知,人们为求生存图发展,冒险渡台,最早四世、五世就有赴台开垦的记录。
郑芝龙组织大批量赴台
天启六至七年(~年),闽南发生严重旱灾,遍野赤土,许多村落连草根树皮都被吃尽。
明崇祯元年(年),闽南又遭大旱,饥民甚众。郑芝龙公司此时已经有艘船,在漳州知府熊文灿支持下,再度招纳漳、泉灾民数万人,“一人给银三两,三人给牛一头”,用船载至台湾,令在西岸南端芟舍开荒。当时乡人应募者包括客姓游、吕、邱氏等。用海船运到台湾垦荒定居。在台湾历史上,郑芝龙是组织大规模移民的第一人。
第二次大批量赴台是清顺治十八年(年),郑成功挥师收复台湾,官陂张、廖等姓氏将士并眷属、乡亲数百人随之屯垦台南。秀篆人游氏在宜兰番割田、北角庄、桃园南圣角、台北三貂岭等地解甲归田。几年前,彰化浊水溪被认为台湾蓝绿指标的分水岭,而一带也是漳州客家人群居区域,近几年几乎全面绿化。
第三次大批量赴台是郑成功撤退台湾后,二都“子弟兵”家族为躲避追缴,偷偷奔赴台湾。清政府亦曾多次禁沿海民众偷渡或无照携眷入岛,但禁者自禁、渡者自渡,由于沿海起航点甚多,官府防不胜防。康熙四十年(年),世居官陂的廖朝孔、廖朝问、廖朝路三兄弟与堂兄弟廖朝近、廖朝厅一行5人,冒着禁令,携带干粮、种子和工具,乘孤舟登临台湾二崙。如今云林县二崙、崙背乡有80%以上的客家人,是全台湾诏安客家人最多的地方。
从康熙二十二年(年)清领台湾后的“集流亡,垦荒地”,到雍正十一年(年)清政府允许移民从东南沿海搬取家眷,及乾、嘉年间允许沿海居民赴台,诏安人皆有加入,廖姓族人多人、张廖氏人入台。秀篆的游氏、王游氏、邱氏和秀篆、霞葛的黄氏,数代皆有人跟进。
“经营台湾”造就富商巨贾
在百多年“经营台湾”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当时的“大家族”,官陂、秀篆均有记录。先看看诏安县志上的这一家人。年中武进士廖国宝的父亲廖震元(-),廖震元的祖父居所公(-),受定坤公的“吉穴”开始发迹,他这一代在官陂的雇田就有0。(族谱:“寻0租”,田屋无数)廖震元少时父亲过世,在他17岁时第一次出手,他母亲就叫他先盖30间房子,可见家底雄厚“富二代”。后来,廖震元在台湾有公司和别墅,乘坐船只往来于台海之间,还打算在台湾开第二家庄园(分公司),培养其孙廖国宝“武进士”。这代表当时官陂富人“经营台湾”的方式。廖震元家族的规模,就算放到现在,恐怕也是二都的第一大企业家了。
这时期闽台间的往来贸易,主要做粮食生意、将大陆物资运往台湾。米、糖是清代台湾大宗的商品,诏安客家人不但有“李金兴”经营米业的成功范例,在糖的加工方面,则带去了家乡的技术,台湾非常有名的“大溪豆腐”就是源于“壶嗣大溪豆腐”。
附带一说。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粮食生成不足,供应紧张。南平建阳一带耕种的粮食,主要沿闽江路线供应给福州区域。清朝时期,漳州区域的粮食,则主要靠台湾供应,“糖、粮”也是“经营台湾”的最主要业务。到后来乾隆清缴天地会时,还担心台湾战事,影响到漳、泉的粮食,导致漳泉粮食涨价,激发民变,专门从北方调集粮食,平稳漳泉粮食物价。
08
那一百年
二都乡镇流行盖土楼
历史上的二都,一直是“闽岭奥区”。《舆地纪胜》说:境旷穷山外,城标涨海头。
漳水南边郡,闽乡到此穷。
地偏冬少雪,海近夜多风。
宋代以前,虽穷乡僻野。但是花果时蔬已经闻名,宋宰相王安石还说咱们这里的官陂米酒还挺好喝的:
《送李宣叔倅漳州》(王安石)
闽山到漳穷,地与南越错。
山川郁雾毒,瘴疠春冬作。
荒茅篁竹间,蔽亏有城郭。
居人特鲜少,市井宜萧索。
野花开无时,蛮酒持可酌。
穷年不用客,谁与分杯杓?
……
如漳犹近州,气冷又销铄。
珍足海物味,其厚不为薄。
章举马甲柱,固已轻羊酪。
蕉黄荔子丹,又胜柤梨酢。
……
四百年前,又有人说二都的风俗:
可是闽南徼,阳多气候先?
麦收正月尽,茶摘上元前;
绿笋供春馔,黄蕉入夏筵。
闽西永定最早的土楼距今有0余年历史,明万历元年(年)的《漳州府志》记载:“漳州土堡旧时尚少,……嘉靖四十等年以来,各处盗贼生发,民间团筑土围、土楼日众,沿海地方尤多。”并列出了龙溪、漳浦、诏安、海澄的土堡、土楼数量。
二都年前后引进第一座土楼以后,土楼成为受欢迎的建筑。现在遗留的土楼大都是在明末清初时期建造的,大约有4、5百年的历史。但是二都官陂的土楼大多建于乾隆年间,也说明当时的二都社会经济是比较落后的。
溪口楼是官陂土楼的代表之一,始建于明朝建文二年1年,清朝康熙三年年扩建,土楼前弧台后椭圆。楼内上下五世祖道文、道行祖祠连一体,楼外圈有突出的四个角楼,造型奇特。门前台阶有七嵌,为了后代子孙谨记张廖姓七嵌祖训。这也是张廖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是“张公廖母”的明确成文组训。
以溪口楼为代表,仅此于溪口楼的是“彩霞大楼”,官陂开始持续的土楼建设,据说有多座土楼,现存多座土楼,官陂据说原有土楼一百六七十座。与土楼建设发展同步的,是二都祠堂文化的发展升级,族谱修缮的升级,“族谱文化”成为了二都的联系纽带。年乾隆十四年,官陂大宗祠堂“禋成堂”建于光亮村,可见当时经济社会发展到了一定高度,而光亮村在当时的地位也是得到认可的。据美国犹他家谱协会在台湾所做的田野调查,诏安37姓有部族谱(还不包括日本侵略者从台湾搜刮去的部分),其中客家族谱战大多数,可见移民续谱热情之高。
盖土楼流行原因如下:
文化基因:客家人的群组概念鲜明,围龙屋、土楼向客家文化的基因,也是客家人聚居的。土楼、围龙屋的传入,符合当时环境的需求。
抵御外敌:明末清初时期土楼,主要是抵御外敌侵扰,二都经历百余年社会动荡与各方围剿角力,长期的环境教育之下,客家人的团结一致的“基地意识”。
物力条件:财力基础条件,如“万姓集团”瓦解后,投清将士获得封赏,回乡支持建设有了物资基础,“石陂面”就是霞葛黄姓获得赏银后,支持筹建的基础设施。
康乾盛世:乾隆时期是历史上国力最强的时代,百姓生活相对富裕,经过50多年的休养生息,而且乾隆皇帝比较爱花钱,社会风尚如此,“炫富欺穷”一直是漳人陋习(台湾志),所以乾隆这一时期,“输人不输阵”各族兴建土楼也就成为展示硬实力的标志。
随着经济发展,兴建土楼的兴起,宗庙制度、族谱的修订。由于缺乏系统的整理,清朝中后期,与九峰、大溪,已经有两百年的差距。
09
后话:文化
二都文明史比九峰大溪晚一百年
唐开漳圣王陈元光,仍行迹二都各地,清缴畲瑶土著。年前元朝忽必烈在南胜设县,当地土著抵抗不断,打了几百年,南胜多次迁址为今南靖县。明正得年间王阳明设平和县,为控制闽广两省畲瑶。可以看出,平和(九峰一带)历史记载是有缺页的,直接从明朝对接上了宋朝,是刻意避开了元朝时期。唐时所谓的蛮人,其中一支就是诏安、平和、云霄三县的万山从中的土著。
同为客家区域,九峰较早编入正规管理体制。年正德13年置平和县,九峰是当时的平和县城。在设立平和县城时候,由于王阳明的特殊身份一步到位,宗庙、族谱、学校制度直接“升级”,直接按州府级别建设九峰,比如九峰城隍庙,与衙门同时修建,这在当时都属于破格升级的待遇。以取得户籍纳入政府管理时间为例,九峰朱氏在年宣德七年平和建县前就取得了户籍,而官陂张廖在年诏安建县后才取得户籍,两者前后相差年。有学者统计明清时期的碑刻数量作对比,九峰最多53处,霞葛37处,第三名官陂27处,大溪19处,太平17处,秀篆12处。各镇“题刻家底”可见一斑。
二都历史上被称为难以教化之地,虽年置县,其实一直是三不管的地带,直到年嘉靖四十一年,官陂张廖氏才分成“日新”和“文兴”两个总包户头,两户沿用至清朝百多年,并且在清朝乾隆时期年后,经济相对发展,才兴起土楼、祠堂、族谱修建热潮。在四百年前开始,文化建设方面是跟九峰、大溪借鉴学习,二都的江、陈、黄等族谱连接大溪系统,再上溯闽西永定、宁化,官陂张廖氏则因与云霄的特殊关系,对接云霄族谱系统。明嘉靖诏安建县后,二都就一直被“放羊状态”约年,到1年后清陈韶盛说:“二都治,则诏安治矣!”。
可以说四百年前,年的天启元年,也是二都才开始步入“文化建设元年”,包括编入政府户籍,引入土楼、祠堂、族谱建设,各族开始才注意修编族谱,到清朝才将“厅中祖屋”发展升级为祠堂。客家的文教顶峰在九峰,而南陂望族在明末清初是二都文化高地,但进入清朝后二都由于“投清武官”较多,南陂“文宗”影响力式微(隔膜因由前叙),到年,林氏在龙山岩的领导地位被江氏取代,清初的二都诞生了大批武举人,极大的影响着二都与官陂后来的经济社会发展。
矩形色块
然!漳客网已十年典故,漳客群又十年存谊!
今春无酒可款,略以薄文招待,遥问旧雨新知。
(年2月8日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