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父的烟草情结.m4a07:03来自闽南日报
石码作为烟草最早的输入地,从来不负众望,一直都是闻名海内外的烟丝产地。但凡上了年纪的石码人,一定不会忘记早期流行的一句闽南语顺口溜:石码金丝烟,海澄双糕润。这句话是一个地域性品牌的概括。
我对于抽烟最初始的认知,则是来自于祖父从不离身的烟斗。祖父的烟斗因为常年烟熏,乌黑而发亮。从我记事起,祖父的烟斗总是与他如影相随,每抽完一锅子,祖父都会在烟缸沿边上用力地磕两下,把里面燃尽的烟灰磕掉。在卷烟还没问世以前,似乎没有什么比烟斗更实用的吸烟器具了。因而,早期的有钱人炫富也看烟斗用的是什么材料。烟斗由烟头、烟杆、烟嘴组成,其中最有题材可做的是烟嘴部分,早期烟嘴大多由玉石或者玛瑙制成,做工非常精致,像我祖父的烟嘴就是玉石制成的,后来成了祖父的随葬品。
受祖父影响,伯父也渐渐染上烟瘾。只是伯父时代抽的是纸烟。纸烟盛行后,食杂店都有售卖专用的烟纸和烟丝。伯父卷烟的技术很娴熟。每次烟瘾一来,轻轻撕下一张白色小烟纸,随手在烟袋里抓一小撮烟丝,一个翻转的动作,就形成一个小喇叭状。这个卷烟的手法看似简单,其实也是很讲究的。伯父说,烟丝的量要控制得恰到好处,烟纸才不会破,卷的时候不能太实,否则不透气。我对卷烟的手法特别感兴趣,在伯父的开导下,我能在短时间内很轻巧地帮伯父卷出好几个小喇叭纸烟,放在一个小铁盒里给伯父备用。
伯父是个模具开发技师。他有很强的发明创造能力。有时为了研究一个产品,他会通宵达旦地注视一个模具。这样的时刻,他总是借助烟来给自己提神。有一段时间,突然看他经常在捣鼓一把长刀,最后又将这把长刀弄了个底座,做成一个铡刀台。后来,伯父带回一捆晒干的叶子,伯父告诉我,这叫烟叶,是托一个永定的种植户捎来的。伯父说,他要自己动手切成烟丝,这比花钱去买要便宜好几倍。直到这个时候,我才恍然大悟,伯父那段时间一直捣鼓的长刀就是为了切烟丝。也是在这个时候,我才明白伯父抽的烟丝是来自于这种长长的叶子。
伯父的动手能力总是让我刮目相看。他把烟叶扎成很厚实整齐的一叠,再一刀刀地切丝。刚开始,成品有点粗,品相也难看。明显不如店里卖的。伯父慢慢琢磨着给铡刀台做了改进和调整。渐渐地,切出来的成品变细了。拿到阳光下暴晒后,切好的烟丝再次瘦身。这就和买来的成品差不多。当然,手工操作不比机器。每次还是要从中挑出比较粗条的送给祖父,这对于习惯抽烟斗的祖父来说丝毫不受影响。
伯父的手工切烟持续不到两年,机器卷烟出现了,以前的“大前门”“乘风”都是烟民们最熟悉的品牌。买一包放在口袋里,出门省事也方便。即便是这样的时刻,伯父还是喜欢他自切的烟丝,既经济又合口。直到过滤嘴出现,伯父才彻底放弃手工切烟。伯父说,抽烟不仅是解瘾,更要抽出健康。过滤嘴能滤掉烟油,对身体更有利。从此,伯父彻底告别了那台费尽心思安装,几经改革的手工铡烟台。
伯父的烟瘾一直持续到退休那年,为了抱孙,他以顽强的毅力戒掉了长达40年的烟瘾。我在想,伯父戒掉的不是烟,而是理智与责任,义务与担当!多少次,回想伯父切烟的专注和他在袅袅烟雾中沉思的模样,至今依然历历在目,恍若昨天……
作者简介
方毅卿,笔名雪玲珑,福建漳州龙海人,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龙海市作家协会主席,《龙海文学》杂志主编。朗读者简介
吴小琦,南靖县第三实验小学副校长,朗读爱好者。来源:闽南日报
闽南日报社网络中心、专副刊部出品音频制作:吴小琦图片来源:昵图网编辑:刘艺敏苏艺颖值班组长:曾婷婷值班主任:黄远林策划:吴荣光值班总编辑:赖雄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4517.html